董宇辉的获奖推荐语,《人民文学》的堕落,还是文学的衰落?_中国_传播_高度评价
今年,文学奖项的颁发颇具新意。中国作家网的报道透露,长篇小说奖新增了长篇致敬奖,而特殊文体奖则首次颁给了科幻题材的剧本,另有一项专门设立的“传播贡献奖”。这一奖项授予了董宇辉,理由是他“将文学一次次推向读者,唤起了无数热爱文学的人的内心热望”。
在这份获奖的推荐词中,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“‘一次次’”和“‘唤起了’”这两个词汇。仔细琢磨,似乎这些词不单单可以用于文学领域,哪怕放到中国航天或者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上,它们也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那些气吞山河的成功。然而,这些词汇却被用来形容董宇辉,这个网络主播,获得了《人民文学》杂志的高度评价。
我们不禁要问,这样的“‘一次次’”到底指的是什么?到底是持续不断地输出贡献,还是仅仅是几次站台,为《人民文学》推销过几本书呢?通过媒体披露的信息来看,董宇辉曾在两次直播中为《人民文学》站台,帮助杂志在短短四个小时内销售了超过八十万本,交易额也达到了1785万元。而他推广迟子建的作品《额尔古纳河右岸》,一年半时间便突破了五百万册的销量。除此之外,似乎没有更多值得一提的成绩。
展开剩余64%这几次行动,就能用“‘一次次’”这种字眼形容吗?文学的传播本就不同于其他领域,它不需要通过简单的数量来衡量,但这样的措辞是否过于夸大了呢?更让人惊讶的,是“‘唤起了’”的表达。直看这些文字,仿佛是鲁迅、老舍、茅盾等文学大师又回到了文学爱好者的身边,至少也该是王蒙、冰心这些当代大家才是。然而,当我们回头一看,所指的竟然是董宇辉——一个在网络平台上活跃的主播。
说实话,即便是那些获得茅盾文学奖、中国文学大奖的作家们,恐怕也不敢奢望拥有这样的评价,他们自己可能会觉得不配。然而,作为中国文学界的顶尖杂志,《人民文学》竟然对董宇辉给予如此的推崇,难道这只是一个措辞不当的问题,还是说,《人民文学》的堕落反映了中国文学的衰退?整个中国作家协会,难道没有人意识到这种评价会引发争议,甚至让整个中国文学界为之哗然吗?
我们不否认,董宇辉对《人民文学》的销量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。他的贡献,客观来说,是在销售上,而非在文学传播层面。因为仅仅几次的推广行为,根本不足以称之为广泛的传播。董宇辉帮助杂志销售近百万册,这本身不算小成绩,但将这一成绩与“唤起热爱文学的人的内心热望”联系在一起,是否有些过头呢?中国文学的现状,真的已经到了如此不堪的地步吗?
《人民文学》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主管的国家级文学期刊,承载着无数文学爱好者的梦想,曾是许多人心中的文学殿堂。然而,如今它竟然沦为为了销量而甘愿以滥用评价语来讨好市场的工具,难道这就是我们所期望的文学期刊的未来吗?在这种情境下,不禁让人想象,如果鲁迅先生还在世,他会如何评价这一切。那些为中国文学做出巨大贡献的文学巨匠们,又该如何看待这一切呢?
最后,我想说的是,尽管这一事件或许让我们对中国文学的现状感到一丝失望,但正如鲁迅所说:“希望是附丽在存在上的。”每个时代的文学都有它的光辉和阴影。让我们怀抱希望,继续推动文学的进步,期待那些真正热爱文学、推动文学发展的力量,能够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。愿我们的文学,在未来能够重新找回它的光辉与尊严。
发布于:山西省